2023~2024学年核心突破XGK(二)2历史试题,目前2025-2026衡水金卷答案网已经汇总了2023~2024学年核心突破XGK(二)2历史试题的各科答案和试卷,获取更多{{papers_name}}答案解析,请在关注本站。
本文从以下几个角度介绍。
-
1、2023-2024学年核心突破(一)历史
2、20242024学年核心突破历史
3、2024年核心突破7历史答案
4、2023-2024核心突破历史试卷答案
5、2024—2024学年核心突破答案高一历史
6、2023-2024学年核心突破(二)
7、2023-2024学年核心突破政治
8、2023-2024核心方案历史答案
9、2024—2024学年核心突破答案政治
10、2023-2024学年核心突破
高三历史参考答案、提示及评分细则1.B考查西周分封制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,西周分封制下,周天子通过确立“朝聘制度”、直接任命诸侯国的主要官佐,进而强化了周王与诸侯的君臣隶属关系,材料就体现了这一点,故B项正确。材料中所涉及的诸侯不一定是同姓诸侯,故排除A项;C项没有反映题干主旨,故排除;分封制下地方诸侯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,故排除D项。2.A考查中国古代农业。材料体现出反映牛耕技术的牛耕图在山东地区有较多发现,从西汉到东汉犁耕技术的进步可知,当时山东地区农业的精耕细作得到进一步发展,故选A项。从材料信息中得不出“普遍使用畜力”的结论,排除B项;从材料信息无法得出农业集体耕作的结论,排除C项:唐代的曲辕犁可控制耕土的深浅,这与材料涉及的耕犁的时间不符,故排除D项3.C考查唐代的科举制及民族关系。材料指出,“唐朝允许外国人或少数民族参加科举,并专门设置了宾贡科”,这反映了唐朝对外国人或少数民族政治上的包容,他们“在唐朝的内地生活是比较惬意的”,主要是由于唐朝实行开放的政策,故选C项。材料没有反映唐朝中央集权的变化,排除A项;材料不仅反映了唐朝科举制发展变化,新设宾贡科,还反映了外国人或少数民族在唐朝内地生活的感觉,排除B项;材料不仅反映了唐朝各民族的交流融合,还反映了唐潮与外国人的交流,排除D项4.B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。根据材料可知,该学者主张:“儒教作为释教的基础。因为如果没有儒教,则不能治国、宁家、安身,既然国不能治,家不得宁,身无以安,那佛教以什么为依托呢?所以,他提倡用儒修身,以释治心,拳拳服膺,不敢有丝毫懈怠,目的正在于至于理而达于道,怎么能说是放弃佛道呢?至于好儒而恶释,或者贵释而贱儒,二者都是违背中庸之道的,换句话说,他所以用‘中庸’为号,就是表明他在儒释之间采取了一种不偏不倚的‘中庸’立场。”据此可知,该学者认为儒佛思想各有偏重,旨在强调儒佛思想和谐共生,故B项正确。材料未涉及道家或道教,故A项错误:儒家信仰的理论得到重建是指理学形成,故C项错误;D项非材料强调主旨,故排除。5.B根据材料可知,元朝各行省设置的目的各有侧重,主要还是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政治和军事控制以维护统治,故选B项。“大而不专”指的是地方权力虽然较大但也要受到中央的节制,材料并未体现,故排除C项;元朝行省地域的划分遵循“犬牙交错”的原则,把自然地理环境相差较大的区域划分到同一个行省,形成了以北制南的格局,材料中并未体现,故排除C项;D项说法过于绝对,故排除。6.C考查明代的艺术。由材料“瓦舍勾栏”“南戏艺人串街坊、入宅院,发展为城镇官民之家的堂会表演”可知,城镇生活的文化需求推动了南戏的发展,故C项正确。南戏属于世俗文化,其繁荣与城市经济和市井生活相关,与八股取士的影响无关,故排除A项;材料不能体现等级观念的瓦解,故排除B项;材料不能得出通俗文化主导文化消费,故排除D项。7.A考查明清的经济。明清之际,由于重农抑商政策、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实行,商业模式缺乏创新等因素,使得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,对外贸易遭受打击,金融创新力度有限,难以对经济转型提供强有力的支持,中国的金融创新没有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,故选A项。B、C、D三项不符合材料主旨,故排除8.D考查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,材料所述为洋务派“中体西用”的思想。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,一个以造船机械、引入工艺、介绍西学、开办新式学堂为主要内容的洋务运动应运而生,打开了国人的眼界,这也表明这一思想对传统的夷夏观有了一定的突破,故D项正确。洋务派坚持“中体西用”,故排除A、B两项;近代中国以复古为手段谋求政治变革的康有为、梁启超等人,故排除C项。9.D考查辛亥革命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,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权威是人民代代相传的“君权神授”的传统,国家政权统治主要靠“人治”,而辛亥革命打破了这种传统的、家族的、宗教的、种族的封建权威,摧毁了中国传统的政治模式,确立了新的政治价值准则和观念,即“人治”逐渐转向法治,故D项正确。国共合作后的国民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,故排除A项;B、C两项均与辛亥革命成果不符,故排除。10.B考查中国近代的教育和思潮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,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,中国人的世界观和竞争意识大大增强,这也促使一部分青年希望出国深造。五四运动之后,为了救亡图存,中国有一大批学生赴法、赴英、赴美勤工俭学,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。由此可知,一战和五四运动都极大地激发了广大青年自由等的思想和爱国思潮,在这一背景下,越来越多的青年有出国留学,学西方科技、民主政治和进步思想的渴望,故B项正确。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是俄国十月革命推动的,这与留学潮没有直接的关系,故排除A项;C项是在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后,故排除:D项是在20世纪30年代,故排除,11.A考查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。根据题干材料可知,这一时期国内市场扩大,这意味着民族工业发展空间有所扩大,故A项正确。国民政府成立是在1927年,且据材料无法得出国民政府对经济干预加强的结论,故排除B项;C项不符合史实,故排除;D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,故排除12.C考查抗日战争。中共领导的八路军在敌后战场的主要作战形式是开展游击战争。中共在1937年全面抗战后在敌后建立多个抗日根据地,“牵制在华日军,战略上配合了正面战场作战”符合开展游击战的作用,故C项符合题意。A项是国民党组织的淞沪会战,不符合题干“华北开展游走战争”,故排除;B项对应型关大捷,虽然是中共领导取得的,但是却是太原会战的组成部分,属于正面战场,不符合材料中的“游击战”,故排除;D项对应的事件是百团大战,作战形式是一次大规模进攻作战,其时间与材料不符合,故排除13.D考查社会主义经济。根据材料信息可知,计划经济体制起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,建国初期在特定历史背景下,面对中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的选择,新民主主义计划经济存在明显不足,因此诸多因素共同推动中国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,故D项正确。材料中没有涉及改变传统经济模式的相关信息,故排除A项;材料没有体现优先发展重化工业的迫切性,故排除B项;社会主义改造属于变革生产关系的范畴,而材料体现的是当时中国进行工业化建设存在诸多困难,只涉及生产力层面,所以不能得出“社会主义改造的可行性”的论断,故排除C项。14.B考查新中国建立初期的经济建设和教育。1953~1957年我国经济建设上实行“一五计划”,向苏联学工业化建设经验,需要大量工业建设人才,因此在19541956年间我国问苏联派遣留学生人数激增,故选B项。文化教有全面改革不是1950~1956年我国向苏联派遣留学生的主要原因,排除A项;1950~1956年新中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,具体表现之一即“一边倒”,而不是“调整”,排除C项;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目标的提出是1992年中共十四大,排除D项。15.D考查中国现代外交。根据题干,印度、俄国、韩国及东南亚地区、中亚地区基本上都是与中国为邻居的,故选D项。中印、中俄虽是大国关系,但是相对于题干的主旨而言信息不全面,故排除A项;题干中只是反映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【高三12月质量检测巩固卷·历史参考答案第1页(共2页)】
本文标签:
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·临门一卷XGK答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