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届高三全国100所名校AB测试示范卷·历史[24·G3AB(新教材老高考)·历史-R-必考-HUB]二试题,目前2025-2026衡水金卷答案网已经汇总了2024届高三全国100所名校AB测试示范卷·历史[24·G3AB(新教材老高考)·历史-R-必考-HUB]二试题的各科答案和试卷,获取更多{{papers_name}}答案解析,请在关注本站。
真题变式题腾远原创好题建议用时:10分钟3.(2021年全国甲卷)老子认为,“失道而后德,失德而后仁,失仁而后义,失义而后礼”。孔子则说,“不学礼,无以立”,要“非礼勿视,非礼勿听,非礼勿言,非礼勿动”。这反映出,当时他们A.反思西周的礼乐文化B.迎合封建贵族政治诉求C.主张维护夏商周制度D.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<一题多变式3-1变情境:“仁、礼”思想变为“敬”的观念战国时期,孟子认为君主应以“敬”对待臣民;墨家也提倡以“敬”为原则,处理各种类型的人际关系;道家主张君主对臣僚和别国使臣、幼者对长者,皆应以“敬”为待人原则。据此可知,“敬”的观念A.成为诸子百家的共同追求B.有利于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C.促进专制集权统治的建立D.得到社会各阶层的广泛认同3-2变人物:老子、孔子变为管仲、荀子春秋时期,管仲提出,“治国之道必先富民,民富则易治也,民贫则难治也”;战国时期荀子提出“王者富民,霸者富士,仅存之国富大夫,亡国富筐箧,实府库”。这说明当时A,社会动荡民不聊生B.“藏富于民”成为施政方针C.儒法思想走向统一D.“富民”思想得到学者重视4.(2022年辽宁卷)春秋末期,中行氏在晋国内部纷争中失败,中行寅因此怪罪太祝祭祀用的牺牲不肥美且斋戒不敬,太祝则认为中行寅不修德义而招致民怨,“一人祝之,一国诅之,一祝不胜万诅,国亡不亦宜乎!”太祝的观点A.反映了民本思想倾向B.质疑了祭祀功用C.强调了宗法伦理关系D.否定了君权神授<一题多变式4-1变时空:晋国变为吴国公元前488年,吴王夫差攻伐齐国,到达缯地时,向鲁国索要百牢(祭祀用的性畜)。鲁国正卿季康子派子贡前去劝说吴王曰:“进献天子仅十二牢,您索要百牢与礼制不符”;吴王折服,曰:“我文身,不足责礼”,遂停止索要。这说明A.礼乐制度仍有一定的约束作用B.齐鲁联合击退吴军进攻C.周天子仍处于天下共主的地位D.儒家学说发挥重要作用4-2变情境:祭祀变为经济政策新考法创设真实情境·国家经济管控战国时期,秦国设置盐官、铁官、铜官、林官、苑官等官职,“命水虞、渔师收水泉池泽之赋”;其他国家也进一步加强了对山林川泽的控制,纷纷“收敛关市、山林、泽梁之利,以实官府(国君)”。这反映出当时A.各国税收来源扩大B.分封制已被破坏C.国君权力不断强化D.井田制逐渐瓦解9
本文标签: